自1755年創立以來,江詩丹頓始終秉懷對于藝術的不竭熱忱。作為這一核心理念的全新體現,品牌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the MET”)展開長期合作,繼續慷慨支持藝術世界的多元探索,積極開展交流互鑒。
2023年,江詩丹頓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致力于傳遞寶貴知識與專業技藝。雙方在守護藝術工藝的永續傳承方面均擁有深厚積淀,并將以合作為契機,共享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正如江詩丹頓全球行政總裁陸意斯(Louis Ferla)先生所言:“精益求精是江詩丹頓的一貫追求和不竭動力。” 自1755年以來,江詩丹頓從未停止求索的步伐,并堅持通過師徒相授的方式,將知識薪火代代相傳。基于這一長期合作關系,雙方將聚焦共同愿景,融匯彼此的創新理念,與藝術創意社群展開積極互動。
江詩丹頓將積極支持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履行其文化使命而助力多項活動,包括藝術家駐地計劃和其他教育項目。合作具體內容將于日后一一揭曉。這其中首個揭曉的合作,便是雙方為“將藝術杰作佩于腕間(Masterpiece on your Wrist)”共創項目再啟新篇。
江詩丹頓于2019年首次啟動“將藝術杰作佩于腕間”共創項目,專注于為鐘表鑒賞家提供獨特的時計定制體驗,打造獨一無二的LesCabinotiers閣樓工匠定制款腕表,表盤上運用琺瑯彩繪工藝,栩栩再現世界頂級博物館中的藝術臻品。如今,品牌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強強聯合,將更多深受青睞的經典藝術杰作納入這一項目的創作范疇,為鐘表藏家提供更豐富的選擇。為生動詮釋其背后的創作理念,江詩丹頓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聯袂推出四款腕表設計,于方寸表盤間精妙呈現四件館藏大師名作,分別為: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畫作《麥田與柏樹》(Wheat Field with Cypresses),克勞德·莫奈(ClaudeMonet)的畫作《睡蓮池上的橋》(Bridge over a Pond of Water Lilies),溫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的畫作《東北風》(Northeaster),以及奧古斯都·圣-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的雕塑《狩獵女神戴安娜》(Diana)。
作為“將藝術杰作佩于腕間”定制體驗的一部分,客戶還將有機會在資深專業人士的導覽下,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開一次私享之旅,親自挑選心儀的藝術杰作,并實地參觀江詩丹頓日內瓦總廠,與負責時計定制的制表大師和工藝大師們進行面對面交流。最終,一枚獨一無二的腕表將由此孕育而生,充分彰顯出客戶獨特的審美品位和意志雅趣,將博物館中的藝術珍品凝縮為可供隨時鑒賞的腕間杰作。每一枚腕表還將隨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江詩丹頓的認證證書。
微繪琺瑯是一門極為珍罕的工藝,世界上能嫻熟掌握此項技藝的大師可謂鳳毛麟角。這一工藝以經過焙燒的琺瑯釉層為基底,手工繪制出微型化的藝術作品或圖案,根據不同的顏色逐層填涂薄薄的釉料,并通過反復燒制,實現固色效果。最后還需在琺瑯畫作的表面覆以一層透明釉層,在保護作品的同時亦使其更具光澤感與層次感。不同于其它琺瑯彩繪技藝,微繪琺瑯可傳神地摹擬出經典畫作中的細膩筆觸和著色層次,尤為適合再現其精妙細節、動態形象和細膩色彩。
微繪琺瑯技藝可精妙再現諸多藝術杰作的細致美感,包括克勞德·莫奈的《睡蓮池上的橋》(1899年)、溫斯洛·霍默的《東北風》(創作于1895年,1901年修改),以及文森特·梵高的《麥田與柏樹》(1889年)。
灰階琺瑯是一種單色琺瑯制作工藝,可呈現出無與倫比的立體縱深感和光影層次,刻畫出微妙的陰影細節,因此極為適合營造雕塑般的視覺觀感,尤其是淺浮雕的效果出奇傳神。灰階琺瑯以深色琺瑯為背景,其中黑色尤為常見,由琺瑯大師在表面涂覆名為“利摩日白”(Limoges)的半透明啞光白色釉料,逐層疊加以呈現出深淺不一的灰色調,以此營造出明暗對比的層次感,以明與暗的交織,勾勒出鮮明的立體空間縱深。
灰階琺瑯技藝可纖毫畢現地復刻出雕塑藝術的層次美感,例如奧古斯都·圣-高登斯的《狩獵女神戴安娜》(1893 – 1894年)。
秉承傳遞專業知識、激發創新精神的共同追求,江詩丹頓與世界級藝術圣殿——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強強聯手,再次啟動“將藝術杰作佩于腕間”共創項目。 關注藝術文化傳承的目的是鼓勵知識共享,并不斷追求卓越。
秉持這一理念,江詩丹頓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將繼續開展一系列合作項目,融匯雙方在各自領域的深厚積淀,為促進人類文化遺珍的永續流傳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