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 Jean-Marc Vacheron先生招收了第一位工作坊學徒,標志著江詩丹頓踏上追求卓越的探索之旅。時至今日,這一理念仍持續塑造著江詩丹頓的風格。為致敬綿延270年的制表技藝與美學傳承,江詩丹頓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部門傾心打造了三款孤品時計,致敬與江詩丹頓有著深厚淵源的日內瓦歷史地標Tour de l’Ile鐘樓。每枚腕表表盤均搭配優雅的40毫米表殼,盡展品牌藝術大師制表工坊的卓越藝術造詣。
Tour de l’?le鐘樓位于羅訥河中央的小島,是13世紀為保衛日內瓦而修建的防御堡壘遺跡。自前羅馬時期起,便有橋梁架設在日內瓦湖下游,經由這座島嶼連通羅納河兩岸。橋梁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它曾被凱撒大帝拆毀,而后又在幾個世紀間多次重建。作為連接南北歐的重要關卡,這座橋梁讓日內瓦成為了歐洲貿易的關鍵樞紐,為該城市的早期繁榮奠定了基礎。
18世紀,日內瓦成為鐘表和珠寶制作以及裝飾藝術品的搖籃,聚集了諸多技藝高超的工匠和學徒。Vacheron家族便是時下制表業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縮影。JeanJacques Vacheron曾是移居至日內瓦的織工,育有五子,其中四人進入了Fabrique(一個匯集所有制表相關工藝的組織)。長子Jean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表殼制作師,次子Jean-Etienne擅長制作制表工具,而四子Antoine則以組裝表殼見長。最小的兒子Jean-Marc成為了一名制表師,并于1755年開設自己的工坊。
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致敬日內瓦鐘聲”腕表禮贊江詩丹頓藝術大師(手工雕刻大師、琺瑯彩繪大師和機刻雕花大師)的精湛工藝,彰顯品牌對制表工藝、文化和藝術一以貫之的追求。江詩丹頓設有專屬的Métiers d’Art藝術大師工坊,致力于保護、精進并弘揚珍罕的歷史裝飾工藝,為瀕臨失傳的藝術工藝提供了庇護所。
三款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致敬日內瓦鐘聲”腕表的表盤均取材于鐘樓的石版畫,經由江詩丹頓工藝大師重新演繹,捕捉日內瓦風格的精髓。表盤直徑雖只有33.6毫米,卻忠實還原了原作的每一處細節。經悉心雕琢的手工表盤匯集多項藝術工藝。第一款配備粉彩色調大明火微繪琺瑯表盤,與950鉑金表殼相得益彰。第二款腕表同樣以鉑金打造,別出心裁地融合機刻雕花和大明火琺瑯工藝。第三款則搭配手工雕刻打造的18K粉紅金表盤,與同色表殼交相輝映。
江詩丹頓為全新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致敬日內瓦鐘聲”腕表搭配簡約的時分顯示,聚焦表盤的藝術魅力。悉心制作的40毫米直徑表殼厚9.42毫米,低調的設計與比例,彰顯品牌270年來低調優雅的美學特色。腕表背面的軍官式表底蓋一展透明藍寶石水晶下的機芯之美。
品牌自制自動上鏈2460機芯綴以優雅潤飾,沿襲源自啟蒙運動時期的高級制表傳統,演繹機械運作之美。板橋以珍珠飾紋和日內瓦波紋裝飾,與18K 5N粉紅金手工機刻雕花擺陀相輔相成。每枚腕表均凝聚卓越工藝,鐫刻日內瓦印記,是對卓越制表工藝和日內瓦原產地身份的權威認證。
每枚腕表的底蓋表圈均鐫刻江詩丹頓270周年紀念標識。正如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的所有作品,底蓋均鐫刻“Pièceunique”、“Les Cabinotiers”和“AC”(代表AtelierCabinotiers)字樣。
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部門以定制創作孤品時計見長,淋漓演繹江詩丹頓對卓越的不懈追求。部門集結技藝高超的工匠和制表大師,他們可自由發揮創意,打造獨一單品,構思全新的技術方案,或探索裝飾工藝的創新表達。
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部門在傳承源自18世紀歷史傳統的同時,秉承江詩丹頓不懈創新的理念,持續拓展制表的可能性。無論是超卓復雜的時計,還是專注藝術表達的腕表,LesCabinotiers閣樓工匠的制表大師和工藝大師致力于打造推動整個制表業進步發展的杰作。
“閣樓工匠”(Les Cabinotiers)一名原指18世紀日內瓦才華卓絕的制表工匠(制表師、雕刻師、琺瑯師、珠寶師、寶石鑲嵌師等)。他們所在的工作坊被稱為“閣樓”(cabinet),通常設在自然光線充足、日照時間最長的建筑物頂樓。
三款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致敬日內瓦鐘聲”腕表繼往開來,持續演繹自日內瓦地標汲取靈感的江詩丹頓輝煌制表典藏。其中包括20世紀20年代的手工雕刻懷表、1994年的琺瑯彩繪懷表、以及2005年為慶祝江詩丹頓250周年誕辰推出的Tour de l’?le腕表,這款享譽盛名的腕表融匯16項復雜功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復雜的腕表杰作。
其中一枚時計作品采用大明火琺瑯表盤配備950鉑金表殼,其上以微繪琺瑯工藝重新演繹了由Jean DuBois(1789–1849)繪制并由Spengler & Cie翻印的石版畫。圖案復刻了鐘樓的景致,并以豐富細膩的手筆勾勒出鐘樓前的貝萊爾廣場(Place de Bel-Air),忠實還原單色原畫的每一處細節,并覆以粉彩琺瑯。
表盤運用源自18世紀的日內瓦微繪琺瑯技藝,需以精湛手工藝耗時一個月方能完成。第一項挑戰是調試顏料色彩。由于顏料在燒制過程中常會發生不可預測的色彩變化,需要確保成品的色彩盡可能貼合設計師的原始設計圖。
琺瑯繪制過程極為繁復,需要先在18K白金表盤上涂覆一層白色的琺瑯底釉,打造平滑的表面。接著,再用纖細的羽毛筆逐層繪制圖案。最后,琺瑯師會涂覆數層透明釉料,以保護作品并為其增添光澤和立體感。在整個精細繁復的制作過程中,每層琺瑯都需在800°C以上的高溫下燒制,然后才能轉而繪制下一層。燒制步驟至關重要,極為考驗技藝,需要將爐溫精準維持在特定的溫度,以防出現氣泡、裂紋、釉面收縮或變色。
此款腕表的表盤煥新演繹20世紀初由Charnaux攝影和明信片出版工作室創作的一幅插圖。該工作室最初位于貝萊爾廣場,恰與Tour de l’?le鐘樓隔河相望。
江詩丹頓在繪制表盤圖案時,以簡約的黑色線條勾勒周遭建筑,以便突出鐘樓,渲染它的磅礴氣勢。該設計點綴于18K 3N黃金表盤之上,巧妙融合手工機刻雕花和大明火琺瑯工藝。噴砂背景呈現柔和啞光質地,可強化畫面的透視感。對機刻雕花大師而言,在經過噴砂處理的非勻質表盤上雕刻,技術難度更大,相較平常對精準度的要求更高。該表盤凝聚多種工藝,需以耗時約16小時的精密機刻雕花工序和40小時的大明火微繪琺瑯工序共同締造。
表盤上纖細的黑色建筑物輪廓以手工機刻雕花工藝繪制,細枝末節都得以忠實還原。豐富多樣的機刻雕花圖案用以區分建筑物的不同部分,增強畫面的縱深感和建筑透視效果。為了以江詩丹頓標志性的機刻雕花工藝呈現風格化的畫作,品牌工藝大師需要從草圖繪制開始,設計全新的機刻雕花圖案。
自1780年品牌現存最古老的機刻雕花時計誕生以來,江詩丹頓便開始以豐富多樣的機刻雕花圖案裝飾品牌時計。直至今日,這些雕刻于不同金屬表面的圖案仍完全以手工制作。機器僅是匠人靈巧雙手的延伸。
品牌的當代機刻雕花大師不斷精進該項工藝的風格化演繹。這一技藝極為考驗靈巧度,需交替運用兩款手動機刻雕花機:一款用以雕刻直線;另一款則勾勒曲線與圓形。兩者搭配運用,工匠可設計出與傳統的幾何抽象機刻雕花裝飾截然不同的精細圖案,將這門工藝升華為風格化的藝術形式。
表盤中央的著名Tour de l’?le鐘樓以大明火微繪琺瑯工藝繪制,從周遭建筑物中脫穎而出。為了營造豐富的色彩層次和光澤感,微繪琺瑯工藝需逐層疊涂色彩:先涂覆一層白色底釉打造光滑表面,再逐層上色,最后疊涂兩層透明底釉增加光澤和立體感。每一層琺瑯都需在800°C以上的高溫下燒制。整個制作過程極為繁復,需歷經九次燒制,唯有施展精湛的罕見工藝,才能規避制作風險。
該枚時計作品配備18K 5N粉紅金表盤,與表殼材質遙相呼應。表盤圖案靈感源自1882年Pierre Escuyer(1749-1834)創作的Tour de l’?le鐘樓和羅納河橋梁的雕刻作品。表盤采用浮凸雕刻工藝制成,雕刻師需先勾勒出所需圖案的輪廓,再悉心鏤雕周圍的金屬,讓圖案略微凸于表面,營造微妙的錯視效果。
在厚度將僅近一毫米的金屬板上打造這件微繪杰作,對手工雕刻大師而言是一項不小的挑戰。從繪制草圖開始,每道工序都需悉心繪制:每條透視線都經過精準勾勒,延伸匯聚于消失點,為構圖注入活力。接著,采用浮凸雕刻工藝打造栩栩如生的畫面。雕刻師在材質上精雕細琢,營造立體感和鮮明對比。比如,以深雕法處理鐘樓穹頂以營造立體感。
裝飾工序同樣需要高超的技巧。以鑿刻法加深樹木、窗戶等暗色區域,同時拋光屋頂和建筑立面,為其增添熠熠光彩。細膩的緞面潤飾賦予云彩豐盈質感。從橋上的行人到風向標上傲立的公雞,方寸表盤將雕刻原作的細節一一還原,堪稱壯舉。這件手工雕刻杰作耗時超過140小時方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