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居里夫人發現了鐳,而到了20世紀初,它已經出現在手表的表盤上了。這可以說明夜光概念和制表行業確實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而后者也逐漸成為了前者的創新孕育之地。從過去危險黑暗的放射性化合物到現代安全持久的Super-LumiNova,這項事物的發展令人印象深刻。現在,手表的夜光已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顏色,甚至也不滿足于只出現在指針和時標上了。它們變得越來越多彩,也原來越炫目,但我一直在問自己,這樣發展真的有必要嗎?
眾所周知,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工具表這個概念只是一種純粹的一廂情愿。野戰表可能一年到頭才會被戴著去野營一次;飛行員表與現代導航儀器相比顯得蒼白無力;而潛水表…水下兩米可能就是它此生下潛到的最深的地方了。就像“差生文具多”這個梗所表達的意思一樣,購買一枚工具表并不能提高你的生產力,它只是反映出了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任何能在黑暗中發光的東西都是奇妙且有趣的,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比如,當有那么一個時刻,你需要馬上在黑暗環境中查看時間,但偏偏手機忘了放到哪里,這個時候,你最好祈禱之前已經有足量的紫外線來給你的手表“充電”了。我絕對承認,在黑暗當中抬手通過一款帶有夜光功能的機械表讀取時間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但說實話,我也從來沒聽到說那些不戴表的人只能用滿嘴抱怨來應對這種情況。
所以,如果擁有夜光并不會帶來太多好處的話,那么問題就可以換成擁有它將會失去些什么?一直以來,有不少標志性的表盤設計都是與夜光時標及指針相輔相成的,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盤面給人感覺好像是硬塞進去湊數似的。人們花在看手表上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處在光線充足的環境當中,因此,與其盯著那些帶有顆粒質感、毫無美感可言的紋理去郁悶,倒不如換成去看那些精雕細琢的金屬時標來討自己歡心。在這個方面,冠藍獅絕對是活得最明白的一個品牌。有些制表商可能會覺得有必要在表盤邊緣放上夜光小點,或者在鑲貼時標上開個小槽注入些許夜光材質,但在GS看來,這些全無必要,因為單憑Zaratsu拋光力量本身就足以令這些時標在低光環境下閃閃放光芒了。
有時候,我會覺得手表設計師只是在做多選題,而夜光絕對是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會想要的東西。這的確有一定的道理,夜光在某些情況下確實能夠成為一些表款的點睛之筆,但我也堅持認為,它更應該成為一個深思熟慮后的選擇。所以,與其去競爭看誰會在燈光熄滅后成為全場最亮的仔,倒不如從整體的角度去考慮一款表究竟是否適合在夜晚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