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制表業來說,有那么一些技術是可以被看作“屬于”一些品牌的,就比如外緣擺陀之于寶齊萊。盡管寶齊萊并不是唯一一家使用外緣擺陀機芯的品牌,但這家位于盧塞恩的制表廠商經過多年的經營,如今早已經將這種獨特的理念轉變為了自己的第二個名字。更重要的是,寶齊萊在2018年推出的雙外緣陀飛輪腕表更進一步地證明了他們對于探索外緣機制的渴求。今天,我們就來去了解一番。
絕大部分情況下,手表機芯里的旋轉部件都是由固定在基板或夾板上的樞軸來引導的,當然,懸臂式架構也被算作此列。而所謂的外緣架構,則是指部件經滾軸的引導沿著限定的周邊旋轉的一種設計。由于現代生產工藝的不斷進步和陶瓷滾珠軸承的出現,令得這種機制的摩擦力變得更小,并且不需要潤滑,盡管它們現在很少見,但不可否認它們正變得越來越流行。
使用外緣機制來上鏈,既可以讓手表變得更纖薄,同時也可以更清楚地觀察機芯。這種理念其實并不新奇,因為它實際上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但是,寶齊萊才是將這種巧妙的技術方案推進到批量生產階段的制表品牌,也是他們一手開啟了外緣擺陀的流行趨勢。
在過去的幾年里,寶齊萊發起了一個研究、開發和生產自家機芯和技術方案的項目。2009年,寶齊萊推出了Cal.A-1000型外緣上鏈機芯。同傳統的中央擺陀不同,該機芯采用了創新的鎢質半環上鏈陀,它被安放在了最外圍環繞著機芯主體旋轉。這一機制依賴于三處經DLC涂層工藝處理的陶瓷滾珠軸承模塊,通過它們來驅動外緣擺陀,陶瓷滾珠軸承不需要潤滑,且是支持雙向運動的。
2016年,品牌又帶來了初代機芯的演變版本:Cal.A-2000。它的擺頻從之前的3Hz增加到了4Hz,并配備了四砝碼的無卡度游絲擺輪,其發條盒可提供55小時的動力儲備。所有的外緣上鏈機芯都一樣,從開發到生產全部過程都是在寶齊萊位于朗瑙的工坊當中完成的,而這些機芯的下一步去向,通常是被裝配在一些優雅的馬利龍系列手表身上。
到了2018年,寶齊萊推出了馬利龍系列雙外緣陀飛輪腕表,進一步地推動了外緣架構理念。除了標志性的外緣擺陀之外,這款表還擁有一個外緣陀飛輪模塊。和那種在位于基板和夾板之間的軸上旋轉的傳統機制亦或是懸空支架式陀飛輪不同,這款型號為Cal.CFB T.3000的機芯上的陀飛輪是在三個微型滾珠軸承之間旋轉的。該模塊被放在了12點位處,非同尋常的設計賦予了它極為逼真的懸浮效果。
Cal.CFB T.3000型自動上鏈機芯的精度為天文臺水準,它的擺頻為3Hz,內部配備了硅質擒縱輪及擒縱叉。除此之外它還具有一個相對于陀飛輪來說十分稀少但卻非常實用的功能:停秒,這可允許佩戴者根據自己意愿來啟動和停止陀飛輪框架,以此來更為方便準確的設定時間。
2019年,一款限量版本的寶齊萊雙外緣陀飛輪腕表隨著全新的Heritage傳承系列的發布到來。這款表的機芯在設計方面更具有裝飾性,那面帶有手工雕琢的卡佩爾廊橋圖案的金質夾板實屬點睛之筆,只是看一眼,便會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不能自拔。而對于這每一款表,在水面上游動的天鵝的位置也都不相同,如此更彰顯了限量所帶來的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