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寶齊萊的Cal.A1000問世之后,外緣擺陀便開始變得越來越流行起來。這種技術方案巧妙又時尚,它通過將擺陀設計成環繞著機芯外圍旋轉的環形條狀體,取代了以機芯中央軸為原點旋轉的傳統樣式。這不僅給佩戴者帶來了一個順暢無阻的觀察視角,同時也為自動上鏈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此外,外緣擺陀也令得制表商們可以設計出更加纖薄的自動上鏈腕表,畢竟擺陀的厚度已經被整合進了機芯自身。
外緣擺陀的概念其實并不新鮮。我們可以參考來自日內瓦的Paul Gosteli于1955年6月份所申請的一項專利(下圖的瑞士專利N°322325,1955年6月6日提交,1957年7月31日發表),專利描述了一種用于手表的新穎上鏈系統“特點是圍繞著機芯框架的環形段部分”。
同樣的,大約10年后,百達翡麗也申請了一項自動上鏈機芯的專利(瑞士專利N°548213,1965年6月15日提交,1968年2月29日發表),專利描述為“擺陀以環形段的形式存在…該條狀塊體同與之相關聯的傳動裝置設置在機芯的外圍”。品牌隨后以此打造出了Cal.350型機械機芯。在所面對的各種技術挑戰里,由于要實現擺陀在外緣處旋轉的緣故,因此表冠只能被放置在表背處。
寶齊萊被視為是將此種理念引入現代規模化生產進程的制表品牌,這要歸功于由其所開發出來的卓越且精妙的技術解決方案,令表冠得以能夠毫無阻礙地回到傳統的3點鐘位置(上述的Gosteli以及百達翡麗的專利都是將表冠置于表背處才可實現)。寶齊萊的外緣上鏈理念依賴于三個小型的配備了陶瓷滾動軸承的DLC涂層輥軸支座,通過它們來驅動外緣擺陀的旋轉。陶瓷材質的滾動軸承無需潤滑物質的參與,可雙向運作,由于兩個帶有離合輪的夾緊輥機制,使得擺陀無論向那一方向旋轉,都可為手表提供能量。
寶齊萊首先在2009年的CFB A1000機芯上實現了這個巧妙的理念,接著便是CFB A2000(2016年推出,A1000機芯的進化版,旨在大規模進行生產),更近的便是今年的CFB T3000外緣陀飛輪機芯,而所有這些都是完全由品牌自主設計和打造的。
隨著寶齊萊對此種設計理念的推進,近年來其它的一些制表品牌也先后將其引入到了自家的機芯作品(主要是高端產品)身上,例如像是寶璣、愛彼或是江詩丹頓等。外緣擺陀也在自動手表的超薄記錄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17年底,伯爵成為了世界上最薄自動腕表的記錄保持者。該表款搭載的是Cal.910P,外緣擺陀在表盤一側可見,整款Altiplano Ultimate自動腕表的厚度僅為4.3mm。
幾個月之后,寶格麗通過Octo Finissimo陀飛輪自動腕表一舉創造了兩項記錄:最薄的自動腕表,也是最薄的陀飛輪腕表(僅為3.95mm)。仍然是要歸功于外緣擺陀,使得這枚自動上鏈機芯能夠與非自動版本有著相同的厚度。然而,超薄的代價便是品牌不得不在4點位處設置一個按鈕,以便來選擇設定時間還是給手表上鏈。
最后值得提及的,還有卡地亞帶來的一種新穎又有趣的外緣擺陀使用方式。Cal.9603 MC機芯所使用的外緣上鏈擺陀被塑造成了美麗的圖案,通過這種極為巧妙的方式給佩戴者手腕的每一個動作帶去靈動的氣息。例如像是2018年SIHH上推出的Rencontre de Panthères腕表,就以兩只在表盤中央圍繞一個圓環打轉的黑豹為特色。
外緣擺陀無疑是自動上鏈機制領域最主要的創新之一。雖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微型擺陀和傳統擺陀被廣泛的使用,但外緣擺陀這種理念是近年來才抬頭的。然而,這種時尚且極具技術氣息的結構方案卻已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手表品牌所采納。它擁有許多的優點:纖薄、高效的上鏈(比微型擺陀高效的多),一覽無余的觀察視角…所以就此來看,外緣上鏈在未來將會是一個大方向,雖然可能更多的會是以“中端”手表為主力。更多詳情,請點擊訪問寶齊萊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