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的飛行員腕表,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多是具體的手表。今天我們就說點與具體飛行員腕表不一樣的內容。
在反映二戰歐洲戰場的連續劇《兄弟連》的第一集諾曼底半島登陸前,506團的E連一排排長溫特斯與新連長米汗中尉通過飛行訓練的起飛地點、飛行時長,航向,速度推算出,他們即將執行的任務地點是諾曼底的片段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
稍后我們使用一份等高線地圖和航空飛行向量尺,紅藍筆來給大家簡單演示一下早期人類飛行活動中,飛行員腕表作為鐘表和航空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初成為駕駛艙中的重要儀器是如何幫助飛行員飛行的,手表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才使得飛行員手表成為一個重要的工具表分類的?
第一支飛行員手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04 年,當時第一款飛行員手表由路易斯.卡地亞制作,作為送給他的飛行員朋友阿爾伯特.山度士.杜蒙的禮物。隨著航空飛行的發展不斷提出對飛行員所佩戴腕表的需求,飛行員手表通常具有大表盤和夜光標記以增強可讀性,并逐漸演變為包括計時碼表和其他航空特定功能。
更早的空中飛行活動,飛行員還必須身兼維修技師、領航員、攝影師等多項職責。甚至還需要自己繪制地圖以記錄飛行路線。如1909年的布萊里奧橫渡英吉利海峽、1927年查爾斯·林德伯格橫渡大西洋,沒有今天的地面引導,更沒有現代化的定位導航設備。 那么在當時的條件下在空中能夠精確的按照航線飛行,早期的飛行員手表與有限的飛行儀表配合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是怎么做到的我接下來簡單演示一下。
假設我們從地圖上的A點起飛,途徑B點繞開某些影響飛行的因素,最后到達C點。起飛前標定好航線(藍色),起飛后領航員根據攜帶的羅盤測定飛行角度,配合所佩戴的走時精確的手表,計算飛行時間,與飛行速度計算當前應該所處的位置,與預定航線進行比對,如果能夠配合地面的特征地標,就能及時的修正航線。
例如飛機機組起飛后以15度偏東方向,按照50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飛行了3小時,為了計算演示方便我們設定地圖比例尺是1:50000000。那么地圖上1厘米的長度代表實際距離就是500公里,也就是一小時的飛行距離,在地圖上使用飛行尺,按照飛行角度標定方向,然后測量并畫出3小時的直線飛行距離,也就是15厘米(紅線)。這時候與提前標定的航線比較,發現已經偏離了航線,就需要進行修正,修正參數也能一并計算測量出來。實際飛行用的比例尺要更小,測算使用更加的精確。對飛行器航程的測定甚至要精確到秒,這就意味著飛行員表配有停秒和計時功能是必須的。航向也是隨時有可能發生變化,實際的標圖大多數情況下就不會是一條直線,隨著不斷的微調航向,而是在標定航線兩側的形成折線。
隨著使用經驗的不斷積累和反饋,越來越多的飛行儀表功能也慢慢集成到了飛行員所佩戴的手表上,比如我們示范時提到的停秒、計時等功能,甚至還為了簡化領航員繁重的計算工作出現了例如百年靈的Navitimer獨創的圓形飛行滑尺通過內、外兩個刻度圈的相對旋轉,來進行簡單的乘法與除法運算,并由此衍生出眾多飛行實用功能,如平均速度、飛行距離、油耗、爬升或下降速率、公里與英里或海里的換算等,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相關計算。類似的還有世界時功能等。
時至今日,飛行員手表能提供的飛行幫助越來越多的被GPS導航,機載計算機等儀器儀表所替代。但飛行員手表作為備份工具表的屬性仍然不可忽視,大多數品牌也將飛行員表作為一個重要的系列來生產。如果屏幕前的你想擁有一枚還能保留最初風格、原汁原味的飛行員腕表。我們整理了一下目前還在生產的復古風格飛行員手表與大家分享。
除了一開始我們提到過的為飛行中更方便查看時間而生,但不那么典型的第一支飛行員手表卡地亞山度士;1909年的布萊里奧橫渡英吉利海峽所佩戴,唯一一款可以把pilot標在表盤上的真力時pilot type20;具有旋轉式表圈和表盤設計的首枚時角(Hour Angle)腕表,與六分儀、飛行圖表以及電臺信號一起應用計算經度,結合緯度即可精準定位,并幫助美國人查爾斯·林德伯格橫渡大西洋的浪琴林白之外,
還有繼承二戰德國飛行員標配硬朗風格美學并參與B-Uhr計劃擁有特大表冠,強夜光方便夜間讀數,中央秒針,停秒功能的萬國馬克系列、Laco、Stow;
曾大量裝備美國二戰陸軍航空隊飛行員的漢密爾頓卡其航空飛行員系列;
也有前蘇聯莫斯科第一手表廠為蘇聯生產軍官與飛行員腕表、太空人腕表、米格機儀表板計時儀表的poljot;更不得不提的是屬于我們中國自己的飛行員腕表,第一只國產并普遍配發一線飛行員的國防304工程航空計時軍表,被稱為“中國最美復刻表”的D304復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