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Ferdinand Adolph Lange)首次在品牌懷表中加入3/4夾板。自此,這一創舉便成為朗格時計的標志性元素。3/4夾板的一部分由未經處理的德國銀打造,這種合金由薩克森制表業于1823年引入。自1990年朗格表廠重建以來,品牌腕表的夾板、表橋和擺輪夾板均以德國銀制作。這令人不禁好奇,這種材質擁有哪些獨特亮點?它的名稱又從何而來?
朗格腕表的表殼由不同的珍貴金屬打造,自2019年起增添了精鋼表殼款式。這些腕表都擁有一個共同之處:其內部框架采用德國銀材質制成。這種框架由一系列不直接參與動力傳輸的平面和支撐部件組成,包括底板、3/4夾板、擺輪夾板和擒縱輪夾板等。
早在19世紀50年代,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就在個別懷表中首次運用德國銀。在此之前,這些懷表的框架通常由改良后的黃銅或硬化鋼制成。當時,這種主要由銅、鋅和鎳組成的合金剛剛問世不久,恰好能夠滿足朗格機芯所需的特性。與黃銅相似,德國銀非常適合用作裝飾,不過其硬度更高,表現出更好的抗氧化和耐腐蝕性。因此,德國銀無需事先鍍金即可投入使用。隨著時間推移,它的表面只會形成非常輕微的氧化層。此外,德國銀還具有更強的耐磨性、韌性和剛性。
除了在特性方面的優勢外,制表行業選擇德國銀可能還出于另一個理由:將時計銷售到美國市場。當時,進口珍貴金屬,尤其是黃金,受到高額關稅的限制,因此商家必須尋找其他選擇,以制作由鍍金黃銅制成的表殼和機芯。早期的朗格懷表在銷往美國時不包含表殼,這從側面證實了上文的推測。此外,制表行業慣用的鍍金黃銅夾板常被誤以為實心金材質,因為人們很難區分鍍金金屬和實心貴金屬。長此以往,鐘表出口業務面臨著巨大風險。當時,由于東部厄爾士山脈的銀礦逐漸枯竭,銀的供應量不斷減少,而德國銀作為替代品滿足了制造業的需求。
德國銀的真正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早在17世紀,“鋅白銅”(Packfong,一種銅鋅鎳合金)制成的金屬用品開始從中國進入歐洲。由于進口商品過程繁瑣且成本高昂,而歐洲亟需一種堅固耐用的材質,來滿足制作餐具、陶器和先進微型機械零件等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破解”鋅白銅的成分迫在眉睫——這一技術突破最終于18世紀實現。
1823年,“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ousness of Trade”協會發起一場競賽,號召參賽者發明一種不含毒化合物的替代材質。這一事件標志著德國銀的地位在歐洲工業生產中實現重大飛躍。曾在萊比錫求學并獲得博士學位的薩克森自然科學家、醫生恩斯特·奧古斯特·蓋特納(Ernst August Geitner,1783年 - 1852年)在這場競賽中一舉獲勝。他在西部厄爾士山脈開設了一家生產紡織染料的小工廠。蓋特納研發出一種新的合金工藝,其外觀與銀非常相似,憑借美妙光澤和富有競爭力的價格廣受歡迎。起初,他將這種合金命名為 “argentan”,取自拉丁文中的“argentum”一詞,意為“銀”。這種合金也常被稱為“alpacca”,尤其是在餐具行業。依據其歷史淵源,如今這種材質在英語中被稱為“German silver”,在西班牙語中名為“plata alemana”(均意為“德國銀”)。
德國銀的優越特性令其在當今的應用場景中更顯出眾:它質地堅固,極為適合手工打磨、拋光或雕刻等修飾工藝;它還具有更顯著的穩定性,是制作時計機芯框架的理想之選,尤其是那些操作空間極小的復雜機芯。德國銀的銀白色外觀來自于成分中的鋅和鎳元素。尤其是鎳的加入,令其散發溫暖細膩的金黃色澤,同時具備耐腐蝕、持久光亮的特點。因此,德國銀不需要經過鍍金等電鍍工藝處理,即可保持原本的性能和外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表面還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氧化層,更臻優雅迷人。
在第一次組裝機芯期間,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制表師,也要連續多次安裝和拆解3/4夾板,才能校準每個獨立心軸的端輪。制表師在操作過程中佩戴指套,以避免在材質上留下任何瑕疵。出于組裝工序的復雜性和品牌的嚴苛標準,所有朗格腕表均經過二次悉心組裝。
德國銀和其他材質制作而成的機芯零件和諧搭配,營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術奇景。心軸、杠桿或游絲等精鋼零件、鍍金齒輪和實心18K黃金套筒、紅寶石軸承和藍鋼螺絲交相輝映。通過透明藍寶石水晶玻璃底蓋,豐富材質帶來的美妙色彩和優雅美感盡收眼底。
朗格生產總監Tino Bobe表示:“自朗格復興以來,我們已研發并制作出70余款機芯,所有表廠自制機芯均運用了德國銀。對這種材質的堅持,呼應著朗格獨樹一幟的制表理念,亦充分體現出我們的品牌精神:從不選擇捷徑,而是堅定選擇追求卓越的道路。為滿足對機芯品質、美學和功能的不懈追求,我們致力于運用精湛過人的工藝——既著眼于德國銀,又遠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