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用克隆二字,而非仿制做標題,因為仿制二字在中文語境中過于貶義,但實際上某種程度上機芯的克隆與仿制,是促進了制表業的正向發展,而這早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這也同樣是絕大多數成熟表企與機芯廠都會面臨到的“必由之路”。
克隆機芯的歷史追溯起來,百年不止。早在懷表時代,瑞士制表業的起家便少不了克隆與產業轉移,同樣的上個世紀日本制表業也是如此。首先,機芯的克隆其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單就繪圖、建模、開模、調試加工設備與最終論證等等過程一樣不少,也都是花錢花時間的大陣仗。只不過比起從頭開發機芯省下了“憑空創造”與穩定度檢驗論證等超大風險的過程。
克隆機芯其實就省去極有可能暴雷的長期穩定度測試論證階段,這個在計時碼表機芯領域最可見一二,比如說ETA 7750機芯國內外就誕生了眾多克隆,有不少有實力表廠甚至就直接把原本不夠“高級”凸輪結構改成了導柱輪。
FP1185是很多消費者眼里的高級碼表機芯,同樣在專利過期后被克隆,比如說積家的751機芯。在專利過期后,很多機芯就等于“開源”了,不僅原生的表廠可以在機芯上繼續改制發展,外界其他表廠同樣介入克隆與改制發展。畢竟龍生九子,未嘗不是一件壞事。
逆向與克隆本身就需要很高的技術要求,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孔雀逆向勞力士4130機芯,消化吸收后推出的孔雀4801機芯。
在專利過期后,克隆也不是照貓畫虎即可得,要解決歸零錘、垂直離合、導柱輪等一系列零件的精密加工與材料磨損和金屬疲勞等等,技術門檻還是有其海拔所在。
逆向本就是學習和練手的過程,既然有能力,未來自我吸收開發自己的復雜碼表機芯就存在可能性。其實克隆也不是完全照搬,橘生淮南的故事大家都懂。不論是瑞士Sellita,還是國內海鷗等等這類克隆ETA機芯的表廠,在克隆的時候都會做一些細微的改進。比如說,在克隆ETA2892與2824機芯的時候,就會把一些金屬的軸承升級成了紅寶石,舉個例子就是發條盒軸承由金屬替換成了紅寶石。
這其實是一個討巧的方法,因為其實大家的金屬軸承材料都不如Swatch集團的ETA,因此直接升級成紅寶石,理論上,一舉兩得解決材料與磨損問題。注意,這里說的是理論上。當然不單單是簡單的換材料,某些結構方面也會微調,比如說齒輪齒牙造型等等。
克隆機芯可不僅僅是局限在他國學習瑞士。中、瑞、日、德、法、英乃至于印度,都有不少互相學習與逆向克隆的例子,你會發現只要不侵犯專利,什么樣的克隆都可層出不窮。怕的就是只會克隆,而沒了消化吸收與進化。
有的時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的人會走的更高更遠,而有的人可能就僅僅只是登高看看風景。(本文轉載自林北的表)
面對克隆機芯應該理性看待。
那么,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