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接觸機械手表的時候,動力儲備的概念于我而言很是陌生。對于它的儲能機制,我只知道只要每天把它戴在手腕上,就不用擔心它會停下。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鐘表的知識積累的越來越多,手中表的數量也將要突破兩位數大關。這時我突然發現,動力儲備這項參數開始變得重要了起來,因為每每當我想要換塊表戴的時候,基本上都要重復一遍上鏈調時間的操作。
也許還有人不太清楚動力儲備(Power Reserve)是什么意思,所以我在這里再解釋一下。手表的動力儲備時間是指手表上滿發條后在靜止狀態下可以運作的時間。這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主發條的大小或擺輪頻率的影響。此項參數的規格可以從38個小時到好幾天不等,比如上圖中的豪利時Cal.400機芯就可提供5天的動力。
既然選擇如此多樣化,那么長動力儲備的魅力何在?而且為何許多制表品牌都在延長旗下表款的動儲時間呢?這其實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更加方便,而另一個則是提供了技術層面的益處。
在便利性方面,許多制表品牌開始意識到,有相當一部分買家手里擁有多款手表,而那些堅持“人生一表”觀念的人已開始變得越來越少。現代的消費者追求享受和實用一體,他們十分欣賞并樂于購買那些周五摘下,等到周一再拿起來的時候完全不需要考慮上鏈調時間的手表,而這樣的手表如果不具備50小時以上的動力儲備的話是做不到的。
至于技術層面的優勢,則與扭矩和從松弛的主發條傳動到擺輪的能量有關。以天梭Powermatic 80機芯的80小時動儲為例,當P80的主發條剛開始松動,這時它所輸出的動力強效且穩定;而當到了末期,比如還剩20~30個小時動力的時候,其所輸出的能量便會開始減弱,以至于對擺輪和游絲的運動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計時的精度。
有一些制表品牌已經彌補了這一點,比如像之前我們為大家介紹過的Armin Strom,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停工離合器系統,以此限制了發條的旋轉圈數,使之上鏈完畢時只處于發條潛在扭力曲度的72%,換句話來說,便是令之只提供動力最平坦也最均衡的部分。然而對于大多數品牌而言,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提升手表的動力儲備時間,而這反過來便延長了恒定動力輸送的時間。
總的來說,隨著制表行業的持續發展,我們會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品牌將開始趨向于提供長動力儲備的手表作品。的確,仍然有像ETA和Sellita這樣的機芯制造商在大量制造38小時和42小時動儲標準的機芯,而這些數字也確實仍代表著主流。但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享受到長動力所帶來的好處之后,他們就很難再愿意去擁抱主流了。所以,這個標準一定會提高,而且或許并不用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