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底開始一個月左右時間,各大拍賣行進行了多場鐘表拍賣。與近期一片萎靡的二級市場一樣,拍賣會的行情也受到了不小影響。
但不論牛市還是熊市,拍賣會上還是有很多有價值的訊息值得關注。
富藝斯鐘表拍賣
作為普通表友,也許會覺得拍賣會過于高大上,似乎與自己沒什么干系。
但事實上,成交結果能反映市場對于拍品的審美偏好和價值評價,你能從中挖掘出:哪些表的熱度更高了?哪些表開始退燒了?哪些表在未來可能具有更高的升值潛力?
1
在4、5月份的幾場拍賣會上,卡地亞的表現可謂大放異彩。
5月9日結束的佳士得日內瓦拍賣會上,一枚90年代生產的卡地亞Crash拍得81.9萬瑞郎(約合560萬人民幣)的成交價。
而就在5月5日,一枚最早期1967年生產的卡地亞Crash(據傳可能只有20幾枚左右)在線上拍賣平臺Loupe This創下了165萬美元(約合1100萬人民幣)的成交價。
Crash的靈感設計源于一枚因車禍而變形的Baignore腕表,造型酷似達利大師知名畫作《記憶的永恒》中軟趴趴的時鐘。正因為卡地亞Crash每次產量極小,且只向尊貴VIP開放售賣,更顯稀有珍貴。
不但兩枚中古的Crash拍出傲人的成績,連兩枚現代型號的卡地亞Cloche也拍出了溢價。
這兩款Cloche是2021年卡地亞Privé系列的新款。Cloche是法語中“鐘”的意思,將這款表豎過來擺放,就跟座鐘的造型一樣,源自卡地亞20年代的同類造型腕表,此前也曾在CPCP中有推出過。
上圖玫瑰金灰面和黃金香檳面的Cloche在去年推出時定價20.8萬,各限定100枚。而佳士得在5月17日拍出了4.41萬瑞郎(約合30.6萬人民幣)和3.78萬瑞郎(約合26.2萬人民幣)的成交價。
若是只看配置,這兩款Cloche實際上與公價9.9萬的大號Tank Louis Cariter區別并不大,為何公價就差了一倍還多?
不懂的人乍一看,這不就是換個造型“騙錢”嗎?
或許只有理解卡地亞品牌哲學的表友才知道,卡地亞腕表的真正價值在于其設計。在卡地亞內部的培訓手冊中,品牌將自己定義為“造型腕表的領導者。”
從這兩年拍賣市場的行情來看,稀缺造型的卡地亞腕表越來越成為藏家們爭相競逐的目標,以前是CPCP(Collection Privée Cartier Paris)系列,現在則是Privé系列。
2
另一個可圈可點的表款是歐米茄的超霸。
去年11月初,富藝斯日內瓦拍賣會上一枚咖啡色熱帶面的初代超霸CK2915-1以創紀錄的311.55萬瑞郎(約合2164萬人民幣)價格成交。
吃驚的恐怕不只是眾多的吃瓜群眾,也許連歐米茄的BOSS也大受震動。
在歐米茄的品牌歷史之中,超霸表登上月球是其最輝煌的一頁。超霸之于歐米茄,相當于迪通拿之于勞力士,那是品牌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現在,各種超霸表現身各大拍賣會的次數是明顯越來越多。
一枚生產于1995年的酷似熊貓迪的超霸“蒙扎”在5月初的富藝斯日內瓦拍賣會上拍得25.2萬瑞郎(約合175萬人民幣)的成交價,這已經能比肩“保羅·紐曼”迪通拿。
一枚“阿拉斯加Ⅱ“超霸的原型測試表在同場拍賣會上以52.92萬瑞郎(約合362萬人民幣)成交。
前幾天,一枚NASA宇航員邁克爾·柯林斯擁有的黃金款超霸紀念款(編號19)在Heritage Auctions又拍得76.5萬美元(約合510萬人民幣)。
中古型號上拍賣會屬于合情合理,但最近開始現代型號也有不少上拍,這就屬于意料之外了,完全是一副全軍出擊的架勢。
國內表友熟知的超霸“丁丁”是2015年停產的,僅僅生產了三年,屬于現代款。
在5月底富藝斯香港拍賣會上,一枚2015年保卡的品相一般的超霸“丁丁”也拍下了17.64萬港幣(約合15萬人民幣)的成交價。而在2019年9月的蘇富比日內瓦拍賣會上,一枚品相更好的“丁丁”也僅以9375瑞郎(約合6.5萬人民幣)成交,身價已然翻了兩倍。
而另一枚2017年才推出的超霸1957,公價58300元,雖然是全膜狀態,竟然能拍得10.71萬港幣(約合9.1萬人民幣)。
同款的超霸在海鮮市場上不算鮮見,二手較新的全套售價一般僅為4.5~4.8萬。
國人買表,一是看牌子,二是更喜歡自動機芯,三是本來也無登月情結,所以造成了歐米茄超霸在國內行情一般,雖說這兩年比往年已經火了不少,但實際上把玩超霸的人群還是相當少數。
跟同價位的競品萬國飛行員計時去比,一方面,歐米茄超霸專業月球表在國內市場可能不如前者來得暢銷。但在另外一面,在蘇富比、佳士得、富藝斯這些國際拍賣會上,歐米茄超霸卻是聚光燈下的寵兒,而這種大場面上你是根本看不到萬國飛行員計時的影子,簡直就像兩個平行宇宙。
我個人是很看好歐米茄超霸(專業月球表特別款)未來的表現的,不需要贅述什么歷史傳承、經典設計、把玩性高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要問一句,背后那只無形的大手你感受到了嗎?
3
前面是報喜,現在是報憂。
作為幣圈化的代表品牌,里查德米爾在拍賣會上的行情也是跟比特幣很相似。
5月底富藝斯香港拍賣會上RM67-02“亞歷克西斯·潘蒂羅”僅拍得327.6萬港幣(約合279萬人民幣),這基本已經很接近二級市場的價格。
比這更不堪的是,在5月上旬蘇富比日內瓦拍賣會上,三枚里查德米爾連續流拍。相較之下,FPJ就顯得要堅挺得多。
大膽預測一下,若是未來經濟衰退,在這種高位價格的品牌,RM和FPJ兩個品牌至多可能只有一個站得住。
4
再來看看勞力士迪通拿。
這枚2021年全膜的鉑金迪通拿在5月底富藝斯香港拍賣會上僅拍得100.8萬港幣(約合85萬人民幣)。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這似乎表明了拍賣市場對鉑金迪的認可度甚至不如二級市場。
我個人是不支持鉑金腕表在當前貴金屬行情下是應具有非常高的價格的。
如果僅從材質的角度去考慮,當前國際鉑金價格僅在1000美元/盎司左右,而黃金價格約為1850美元/盎司。即使將密度差異考慮在內,同一款腕表的鉑金表材料成本也不會高于任何一款18K金款。
鉑金表可能只是貴在加工成本高、(人為制造的)稀缺程度和未合理調整的產品定價(可能還是依據許多年前鉑金價格曾高過黃金的行情在定價)。
這兩年真正大幅升值的迪通拿是具有鈣鋁榴石、綠玉髓、綠松石、隕石面等特殊表盤的白金迪。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我在上海新宇(即盛時表行)時,四大“美人”中至少有兩大“美人”是全國特賣巡展的特價款,彼時年年愁“嫁”。
然而,才過了六七年光景,這些曾經不受待見的滯銷款一躍成為拍賣市場的寵兒。
對于新世代的藏家來說,比起Flat 4、Lower E、Flat O、APH這些細枝末節的特征,一眼即識的特殊表盤顯然要來得簡單粗暴得多。
市場對于一款腕表整體價值的評價,特殊的表盤設計很可能是其最重要的參考權重,熱門表款尤甚。
這條市場準則不但在過去得到了應驗,在將來恐怕更是會被奉為金科玉律。(本文轉載自腕表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