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識時務者為俊杰”,但我們發現現實是,凡是“俊杰”,最后都難免平庸,只有那些“不識時務”的,才最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在鐘表界也有這樣一個品牌,它從復興開始,就有股“不信邪”的勁頭,始終堅持自己,它就是:
大家都知道,寶珀在表迷心中有極高的口碑和認可度,它有著文人雅士一般的氣質與氣節。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寶珀能獲得今天這番成績,是需要有一種置生死于度外氣魄,可能也是無法復制的。這就是寶珀的第一次“不信邪”。
983年,正值石英風暴肆虐瑞士最慘烈的時刻,寶珀所屬集團下的其它品牌要集中資源研發石英表產品,所以高度依賴手工和傳統工藝的寶珀就顯得不那么重要,所以寶珀便背上行囊,獨創天涯去也。此時它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只有傳統機械鐘表,才是真正的高級鐘表。同時,向世界宣告了那句經典誓言:
自從1735年起,沒有一只寶珀石英表,未來也不會有。
Since 1735 there has never been a quartz BLANCPAIN watch,
and there never will be.
很快,寶珀推出了自己復興之后的第一款腕表,一只帶有月相功能的全日歷(月份、星期、日期)腕表,之后幾乎以一年一款的速度,連續推出了超薄、萬年歷、陀飛輪、三問、追針計時腕表,以上并稱為寶珀復興初期的六大杰作,幾乎涵蓋了鐘表業中主要的高級復雜功能。
1991年,大殺器現身,這是一款超出任何人想象的腕表,集合了陀飛輪、萬年歷、三問報時、追針計時四項主要功能,同時它的機芯非常纖薄(如此眾多的功能機芯僅11mm厚),并具有月相顯示。完全是之前六大杰作的超強合體,這就是著名的寶珀1735大復雜腕表。
這是當年最復雜的腕表,震驚整個制表業。盡管之后也有一些更加復雜的腕表出現,但寶珀1735 在鐘表歷史上的里程碑意義是永遠無法取代的。陀飛輪、萬年歷、三問報時、追針計時也被鐘表愛好者們并成為鐘表的四大復雜功能。
1735腕表由740枚零件組成,每一枚腕表都需要一名制表師一年半的時間制作。截止2009年,寶珀共制作了30只1735腕表,最后一只由寶珀表廠永久收藏。
千萬別忘了,以上的一切,寶珀都是在石英風暴的大蕭條背景下所做的,它用自己的行動向人們證明了,石英表不可能成為高級鐘表的未來。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傳統制表工藝以及高復雜腕表的捍衛者。根據Pierre-Yves Donzé所著的《斯沃琪集團商業史》(A Business History of the Swatch Group)中提到的數據,1985年寶珀的總銷售額是890萬瑞士法郎,到1991年,這個數字躍升至5600萬瑞士法郎,這絕對是個傳奇。同時這也稱得上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豪賭,挑戰的是整個行業,相對而言,之后的兩次則是寶珀主動發起的挑戰。
眾所周知,陀飛輪是鐘表的一項經典的復雜功能。其實在它被發明出來之后,另一位名叫Bahne Bonniksen的丹麥制表師在此基礎上又發明卡羅素(Karrusel)裝置,它和陀飛輪一樣是通過自身的旋轉來減小地心引力的對擒縱系統的影響。簡單來說,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卡羅素的自轉速度通常很慢,通常為幾十分鐘一圈。同時在卡羅素機芯中,動力從發條盒輸出,在到達卡羅素裝置之前被分成了兩路,一路驅動卡羅素裝置整體自轉,另一路驅動卡羅素中的擒縱系統運轉。而陀飛輪的動力來源只有一路,它會同時驅動陀飛輪的自轉及擒縱系統的運轉,同時自轉速度普遍為1分鐘一圈。
Bahne Bonniksen制作的卡羅素懷表
頗有意思的是,Bahne原本是想發明一種更便宜的陀飛輪替代品,但因為卡羅素的結構更復雜一些,所以造價并不比陀飛輪便宜,因此不久就退出了舞臺。
正心陀飛輪模型
從外觀上,陀飛輪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陀飛輪中的擒縱部件——擺輪、擒縱叉、擒縱輪呈一條直線排列,擺輪的中心與陀飛輪的中心并不是在同一個點上,這又稱為“偏心陀飛輪”。相反,另一種普遍采用的陀飛輪結構是擺輪軸與陀飛輪的中心軸位于同一點,所以又被稱為“正心陀飛輪”。
自從寶珀推出第一款陀飛輪腕表以來,陀飛輪就采用了“飛鳥”造型的偏心結構,同時這也是當年第一款陀飛輪位置完全通透的浮動式陀飛輪腕表(陀飛輪沒有上夾板,僅一端固定于機芯基板上)。在陀飛輪風靡的那段時間里,鐘表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只有正心結構的才是真正的陀飛輪,偏心結構的其實是卡羅素。
2008年,寶珀推出了歷史首枚卡羅素腕表,采用正心結構,1分鐘自轉一圈。不僅堵住了杠精們的嘴,更讓人們再次見到了卡羅素這個沉寂了幾乎一個世紀的發明。
更精彩的是,寶珀不久后繼續推出了同時具備陀飛輪與卡羅素兩個裝置的腕表,似乎在說:“好好看清楚哪個是陀飛輪!”當然,對于“心智正常”的大多數鐘表愛好者來說,能看到陀飛輪與卡羅素在表盤上共舞,如同兩位不同時代的芭蕾舞大師同臺,這等夢幻般的演出,只有在寶珀才能看到。
最后一次是2012年,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這款——中華年歷表。這是對幾百年制表傳統的一次挑戰,為此寶珀用了五年的時間。
寶珀萬年歷腕表與中華年歷表
先端正一個小概念,世界現行的時間歷法主要有三種:全球通用的陽歷、伊斯蘭教所使用的陰歷,以及我們使用的農歷。農歷其實是一種陰陽結合的歷法,以月球的周期計月,同時每2-3年增加一個閏月與太陽的周期保持同步。所以農歷的歷法不但與月亮同步,每個月的十五月亮都是圓的,同時也與四季變化一致。但是這對于制表師來說就比較麻煩了,因為農歷的歷法復雜且沒規律,所以就很難制作出一款農歷腕表。
如今這個看似的不可能已經被寶珀終結。在表盤上寫中國字的表很早就有,但是能讓人心服敬佩的,目前只有這一款。9時位小表盤顯示農歷的月份和日期,其中一個小小的圓形視窗顯示閏月。12時位為一個常規的24小時指針,不過在刻度上同時標注出了時辰,上方的視窗通過十二生肖的圖案形狀顯示當年的生肖。生肖在歷法中也叫十二地支,它與3時位10年一周期,顯示10“天干”表盤配合,便是完整的天干地支,顯示農歷歷法中的年份。同時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表盤上還配有一根蛇形指針,指示陽歷日期。不過因為農歷中閏月的算法復雜,且不規律,因此在遇到閏月時還需手動調校一次。所以這款才稱為中華年歷,而不是萬年歷。
論復雜程度的話,中華年歷表肯定是在傳統萬年歷之上,但是它完全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寶珀從零開始研發了一套全新的組件來實現這一功能,沒點兒硬實力是不行的。
今天我把寶珀稱為了“不信邪的品牌”,其實是有點點調侃了,其實寶珀面對的這些“邪”比我們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強大太多了,而寶珀對待“邪”態度,就是堅持,堅持自己,堅持傳統,堅持創新。這是在寶珀文人氣質背后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