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已經存在了半個世紀,但泰格豪雅的Monaco摩納哥依然是市面上最有代表性意義的計時碼表作品之一。摩納哥腕表的名氣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1971年上映的電影《Le Mans(極速狂飆)》,影片當中它作為客串角色出現在了主角史蒂夫?麥奎因的手腕上。那個時候,麥奎因被譽為“The King of Cool(酷王)”。在他的職業生涯當中,由其所扮演的賽車手Michael Delaney無疑是最讓人津津樂道、同時也是將他的受歡迎程度推向頂峰的角色之一。雖然摩納哥于史蒂夫?麥奎因的手腕上一舉成名,但這種非傳統方形計時碼表在誕生之時卻恰逢了一場真正的技術革命——自動上鏈計時碼表的開端。
20世紀60~70年代是賽車運動的黃金時期,這是當時最刺激(也是最危險)的運動之一。但同時,這也是機械計時器的全盛時期,許多標志性的鐘表作品先后涌現。那個年代,電子計時還沒有發明出來,鐘表和汽車世界之間是緊密相連的。時間的計取作為本質要素,因而使得功能性和實用性成為了制表設計環節的核心要素。盡管豪雅手表自19世紀末期以來就已聲名鵲起,但該品牌現代的名氣在很大程度上要源于賽車,源于他們之間那密不可分的聯系。在Jack Heuer(創始人的曾孫)的帶領下,品牌專注于計時碼表的打造,并推出了一系列優秀的作品,如Carrera、Autavia或Camaro等。
由豪雅,百年靈,漢米爾頓-Buren和Dubois-Depraz聯合開發的“Chronomatic” Cal.11機芯
上世紀60年代,秒表進入了現代化篇章,制表商們無形中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賽,只為打造出世界上第一款自動上鏈計時碼表。最終,真力時,精工,還有由豪雅、百年靈、漢米爾頓-Buren及Dubois-Depraz組成的聯合隊伍,以三足鼎立之勢會師,形成了相互制約的局面:他們均開發了自己的項目,且都擁有著各自的技術愿景。由該聯合隊伍創造的Chronomatic Cal.11機芯采用的是以Buren微型擺陀機芯和Dubois-Depraz計時機制為基礎的模塊化結構。盡管關于哪個才是第一款自動上鏈計時碼表的問題仍然存在著爭議,但這三個項目都是在1969年公布的,而就是在同年,泰格豪雅推出了具有傳奇色彩的方形計時碼表,也即Monaco摩納哥。
1969款豪雅摩納哥1133B腕表
“Monaco”之名是Jack Heuer在蒙特卡洛大獎賽之后命名的,這是其中一款搭載了全新的Chronomatic機芯的作品。該表款的外觀打破了傳統的圓形計時碼表的設計,呈斜方向插入的計時按鈕位于棱角分明的方形表殼的2、4點位上,而表冠則被移至了9點位處。 它那非傳統的表殼是由表殼制造商Erwin Piquerez設計和制造的,也就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款具備防水性的矩形自動上鏈計時碼表。幾個月之后,這款奇特的作品就被喬?西費爾特和史蒂夫?麥奎因戴到了手腕上。
2019年,豪雅的摩納哥迎來了自己50歲的生日,因此品牌決定推出5款限量版作品,而其靈感,則是源自于1969年至2019年間的每一個十年。系列當中第一款時計的設計靈感便是來自上世紀70年代,其剛剛在2019年的F1摩納哥大獎賽上亮相。它被命名為泰格豪雅Monaco摩納哥1969-1979限量版計時碼表。
該表款僅限量發行169枚,以其綠色為主體、棕/黃為著重色并通過日內瓦條紋來修飾的表盤而引人注目。方形小表盤和琢面時標仍以傳統的摩納哥式風格來展現,同樣為琢面設計的時分指針上涂覆有白色夜光材質。
其方形的表殼尺寸為39mm x 39mm,由精鋼材質打造,表面經拉絲與拋光工藝交替進行了處理。盒式藍寶石水晶表鏡稍稍凸起,進一步增強了整體質感。它的表背為密底設計,通過四顆螺絲來固定,上面鐫刻著“Monaco Heuer”的原始標志和“one of 169”的銘文。其防水等級為100米。
這款摩納哥1969-1979計時碼表內部搭載著的是Cal.11型自動上鏈計時機芯,基于Sellita SW300-1打磨而成,頂部配備了Dubois-Depraz模塊。同最初的“Chronomatic”Heuer Cal.11機芯一樣,它的機芯底座也旋轉了180度,如此令表冠出現在了左側,而計時按鈕則放置于右側。其振動頻率為4Hz,完全上弦的話可提供40小時的動力儲備時間。該機芯還擁有停秒功能,允許佩戴者更為精確的設定時間。
泰格豪雅為這款表配備的是一條棕色的賽車風穿孔小牛皮表帶,通過形狀為豪雅盾的精鋼折疊扣固定在手腕上。這款Monaco摩納哥系列1969-1979限量版計時碼表的型號為CAW211V.FC6466,它會被放在一個靈感來自最初的1969款Monaco腕表的獨特表盒中來交付。該表款的價格為6400瑞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