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澤華出生于一個鐘表世家,從小浸潤在制表文化當中的他,耳濡目染的跟隨著父輩的腳步,成為了一名鐘表匠師。在步入中年時期開始獨立制表生涯之前,他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鐘表的維修工作當中度過的,如今的他已經64歲了。譚澤華是中國國際鐘表展(China Watch & Clock Fair)的參展商之一,但現在的他更是AHCI(瑞士獨立制表人協會)的三位中國候選者之一。
譚澤華先生將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了擒縱機制以及長動力儲備模塊的打造方面上。因此,雖然他所打造的腕表在外觀上看來十分的普通,但其內部所搭載的機芯卻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盡管他的獨立制表生涯尚顯短暫,但在業績方面卻令人驚嘆:四枚自制機芯,其中包括了10日長動力,以及被命名為‘Di-Axial’的全新擒縱機制。
正如其他許多的獨立制表師一樣,譚澤華先生不僅僅只是打造手表和機芯,他還是一位精密工具匠師,會將他自己制造的機器組裝在一起來進行他的制表工作,其中包括了一種專門應用于制作日內瓦條紋以及倒角修飾的銑床。
以這些作品完成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命名,1號作品是譚先生所打造的首枚機芯,它的特點是一個巨大的16mm擺輪,以及靈感源自于19世紀懷表機芯的布局。它除了擁有傳統的時分秒顯示之外,還提供了中文式的時間顯示。
采用了傳統構造的機芯需要對內部齒輪系進行重新安排布置用以適應大尺寸的擺輪,然而,1號機芯通過提高擺輪的位置,同時降低夾板的設計方式巧妙的避開了這個問題。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到,擺輪的邊緣坐落在夾板的上方位置。
同樣獨特的還有鵝頸調節器的位置,它并不像典型的設計那般位于擺夾板頂部一側,而是被放置在了相反方向的一端,懸掛在擺輪上。
譚先生在它的身上使用了懷表上常見的傳統修飾工藝,包括圓形日內瓦條紋、珍珠紋、斜切埋孔寶石軸承及螺絲等。
2號作品以10日動力展現了譚先生對于動力儲備模塊的精通,其采用的是平行的雙發條盒設計,并通過一個專利的齒輪系統帶動。也是因為這個專利的齒輪設計,使得該機芯能夠保持在6mm的厚度。
在修飾方面,2號作品也要更為復雜,例如像是發條棘輪上的太陽紋,以及夾板邊緣的拋光倒角處理等,展現了譚先生手工技藝方面的優秀。
3號作品以No.2作為前身的基礎上,新增加了第三個發條盒,其可提供30小時動力,并扮演了恒動力機制的角色。但不同于之前的雙發條盒設計,這里充當媒介的發條盒不會增加動力儲備,而是作為為主發條盒到齒輪系間輸送扭矩的介質。
這就代表著媒介發條盒在10日運作過程當中,不斷的被雙發條盒纏繞上鏈。因此,擒縱機制在整個動儲過程中獲取了穩定的扭矩,從而有效的提升了機芯的精準度。
譚先生的第四個作品與之前的三個截然不同,沒有什么新穎的復雜設計,而是將重點轉向了傳統的機芯工藝方面。其在沒有任何現代電腦科技的輔助下,完全由手工打造而成。因為受到瑞士獨立制表大師菲利普•杜福爾(Philippe Dufour)的啟發,4號作品采用了傳統的材質與修飾工藝來完成。
該機芯在修飾方面上,通過瘦長的羅紋以及德國銀夾板的暖色調設計,不禁會在寸毫間令人聯想到格拉蘇蒂風格。機芯主夾板處的“犄角”形狀,與菲利普•杜福爾先生所創造的設計流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譚先生最新的作品不再是手表,而是全新的擒縱機制——Di-Axial。由于它正在申請專利期間,所以有關其細節方面的內容很少。但這個擒縱機制是敢于與George Daniels所創造的同軸擒縱機制相比肩的改良版本。
不同于同軸擒縱,Di-Axial雙軸擒縱的鎖石(locking jewel)與沖擊石(impulse jewel)被放置在了不同的部件上,這樣便于維修與保養。除此之外再加上其它設計方面的改進,這個擒縱機制會以較小的摩擦力運作,也減小了潤滑方面的需要,并且在動力需求方面也減少了30%。據譚先生介紹,Di-Axial擒縱機制仍處在研發過程當中,將會在明年公布。
譚澤華先生所打造的表款都是限量版,但是他目前并沒有接受任何相關訂單,因為他正在為明年AHCI的入會作品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