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黃佐《廣東通志》載,當時廣州城“周長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門、城樓、敵樓、警鋪等。“崇禎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將城墻培高七尺,增厚墻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臺階,以便在城墻上落”。越秀山明朝城墻現存總長度為1137米,除鎮海樓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殘垣,其他有關建筑已蕩然無存。1987年,鎮海樓后面連同東、西兩側的城墻已修繕復原,共長180米,雉堞嚴整,恢復舊觀。 此遺址于198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墻——越秀公園明城墻位于越秀山上。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廣州東、西、中三城合為一,并向北擴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稱舊城。
據明黃佐《廣東通志》載,當時廣州城“周長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門、城樓、敵樓、警鋪等。“
崇禎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將城墻培高七尺,增厚墻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臺階,以便在城墻上落”。
越秀山明代城墻現存總長度為1137米,除鎮海樓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殘垣,其他有關建筑已蕩然無存。1987年,鎮海樓后面連同東、西兩側的城墻已修繕復原,共長180米,雉堞嚴整,恢復舊觀。
此遺址于1989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樹根盤纏如網
很多近10米高的樹木沿墻而生。在古城墻碑文附近,就有三棵大榕樹長在墻頭,上百根有細有粗的樹根,彎彎曲曲,錯綜復雜,如一張大網將城墻面緊緊包裹住,有些已經伸到墻內,有些又長出很多小根,成為城墻上一道奇景。
廣州明初三大古跡之一
是英雄城市的歷史見證
越秀山古城墻始建于明代,它和鎮海樓以及五仙觀中的嶺南第一樓被譽為“廣州明初三大古跡”,是廣州僅存的一段古城墻。
這段古城墻分西、中、東三部分:
從大北門到鎮海樓為西段,環鎮海樓所在的小盤龍崗山頭為中段,從廣州美術館到小北門為東段,共1000余米。城墻上的雉堞敵樓等早已蕩然無存,保存較完好的是鎮海樓附近一段,長達200米。
古城墻是廣州北門的制高點,歷來為兵家必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軍進攻廣州城,用大炮轟城墻,又在洋槍掩護下向廣州北城發起進攻,守北城的中國官兵利用古城墻做掩護,奮起反擊,侵略者狼狽逃竄,在城墻下丟棄一批尸體。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任大元帥。
同年4月,桂軍將領沈鴻英等在花縣發動叛亂,進犯廣州,前鋒竄至越秀山北。孫中山坐鎮五層樓,指揮軍隊在古城墻布防。
因此,這段城墻又是廣州這座英雄城市的歷史見證。
圖一是鎮海樓,現在的廣州市博物館。
圖二三登上五層樓拍攝市? ~~~紅木棉
圖四至圖九 明代古城墻
乙亥年初靜墨軒主人攝影并記








7個回復
好圖好文,只是LZ的頭像好像掛了